Our blog offers in-depth resources on men's sexual health,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most searched concerns like erectile dysfunction, premature ejaculation, penis enlargement, and the use of natural sex pills. We cover trending ingredients such as tongkat ali and cistanche, often included in herbal supplements for libido and erection support.

增龄性黄斑变性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干性AMD由于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长期慢性进行性萎缩所致。

干性AMD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有时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一、边界不很清晰的黄白色的玻璃膜疣(图1)。病程晚期有些病人由于RPE的萎缩及色素脱失,可见后极部视网膜有边界较为清晰的地图样萎缩区(图2)。如果脉络膜毛细血管也发生萎缩,就可以见到萎缩区内有一些粗大的脉络膜血管。

湿性AMD是由于Bruch膜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经由Bruch膜损害处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处生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CNV一旦形成,由于新生血管的结构不完善,必将引起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终致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湿性AMD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为一眼先发病,对侧眼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但也有少数病人双眼同时或先后不久发病。据国外大量的资料统计,单眼湿性AMD患者每年有12%~15%对侧眼发生湿性AMD,5年之内大约75%的病人对侧眼可能发病。

与干性AMD视力缓慢的进行性下降不同,湿性AMD病人发病后视力减退较为迅速,常于短期内明显下降,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明确指出其发病日期。然而眼底检查却可发现眼底后极部病变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大范围的病变绝非短期之内形成。因为病变虽然发生在后极部,但病变尚未影响中心凹,因此不少病人没有发现症状,一旦病变侵入中心凹,中心视力受损,病人才会发现视力下降。

湿性AMD依据其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

1.早期或称为渗出前期 眼底检查后极部或黄斑区早期可有大小不等、边界模糊的黄白色渗出性玻璃膜疣,尤其是这些玻璃膜疣互相融合形成软性玻璃膜疣,这将是湿性AMD发生的先兆。

2.渗出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CNV血管开始渗漏,眼底后极部可出现浆液性RPE脱离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并可见灰白色的CNV、有时病变周围还可见到一些硬性渗出(图3)。如果CNV血管有出血,则可见视网膜出血以及视网膜下出血,出血位于视网膜浅层,则表现为鲜红色,出血位于视网膜深层则呈暗红色。如果出血时间较久,由于血红蛋白被分解吸收,出血区可逐渐变为黄色(图4)。如果出血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下和脉络膜处,由于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色素遮蔽,出血区则可表现为黑色,因而有时会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CNV的出血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黄斑区,也可以占据整个后极部,更严重者甚至可以超出赤道部,形成一个范围巨大的黑色的隆起的病变,又称脉络膜血肿(图5,6),因而常常可能被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而被摘除眼球。如果出血量大,严重病例出血可以穿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积血,大量的玻璃体积血甚至可以导致眼底不能检查,以后还可能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如果见到老年人突然发生大量玻璃体积血,眼底无法检查,而对侧眼黄斑区有玻璃膜疣、色素紊乱或典型的干性AMD表现,应当考虑为湿性AMD的大量出血。

3.瘢痕期 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下的出血逐渐被吸收,而被伴随新生血管以及RPE化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程晚期患者眼底后极部形成大片机化的瘢痕,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或后极部有白色的机化膜及一些色素沉着,病人的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大约有16%的病人一段时间以后瘢痕周围可出现新的CNV,于是新一轮的渗出、出血、机化、瘢痕等病理改变再度重演,致使病变范围更行扩大。

当年龄在45岁以上的患者主诉视物变形,出现暗点,或近期视力下降时,应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最佳的矫正视力及眼前段检查、视野检查、裂隙灯显微镜配合用三面镜及检影镜,以及间接检眼镜仔细检查眼底。必要时可采用黄斑立体照相。Amsler方格表能查出视物变形及暗点,中心视野有任何障碍的病人应速作检查。若视网膜下有液体、出血、黄色渗出,或脂性沉积物及灰绿色脉络膜病变而裂隙灯或检眼镜不能肯定,则应作荧光血管造影。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早,可以治疗的机会就多,以便决定是否光凝。一眼黄斑有本病的患者每年应检查眼底2次,可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时间从属性,因本病在视力迅速丧失出现后第1个月内是可以治疗的。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开始都在中心凹外,但不久便扩展到中心凹无血管区下面,故应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本病的晚期诊断一般不难,关键是早期诊断。本病的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回顾性的研究本病的早期症状,依次是视物模糊,视物变形,阅读困难,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及视力疲劳。Andrew研究了103个本病早期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的症状,以视物变形和近距离阅读困难是本病最早期的症状,出现上述自觉症状时要仔细检查病人。临床中也发现近视很少患本病,大部分患者屈光为正视及远视改变,因此本病可加重视力疲劳和近距离阅读困难。检查本病的近视力更易发现中心视力的变化。

本病一般双眼发病,一眼患病,第二眼具有发生本病的高度危险性。对单侧本病患者进行色调分辨力、黄斑阈值、暗适应检查及Amsler表中心视野检查,4项检查结果均反映当单侧本病对侧眼视力≥1.0时,已有视功能异常,表现为色调分辨力及视网膜光敏感度的降低、暗适应功能及Amsler表中心视野的异常。Eisner发现晚期本病第二眼视力正常,无黄斑病变,但有蓝锥细胞敏感性降低和色觉改变,中心凹视锥细胞视色素密度比正常眼减少。因而对另一眼有晚期本病的早期本病患者,尤其另一眼有大量的融合性玻璃膜疣(图18),要注意早期检查和早期诊断。